【导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一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 硫磷碳氦氖 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过氧化氢
(7) 氧化汞
(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 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 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 原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 分子的个数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 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 微观 (填“宏观”“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 写法:用 元素符号 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
根据HgO、SO2、Fe3O4 NaCl KCl 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 氧在后 ,金属左 非金属右 ,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 读法: 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
七、板书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九、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优点: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应用了自制的教学工具,气球上标注了元素符号,并用气球摆出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缺点: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
学生互动的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做到了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缺点讲解习题时应更深入一些,争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 ……此处隐藏5423个字……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八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化学式: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NaHCO3 ,俗称小苏打;化学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