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23“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3页。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完成:农业如何改造?改造的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自学课本24—25页知识
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小编推荐你关注好范文 网wWW.)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
点?
4.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点名回答,教师总结。(三
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5.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点名回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
了工业化建设需要。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6.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
赎买政策。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7.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追问:三大改造有没有缺点?这些缺点是
什么?
课中反思:
讲完三大改造的意义后,告诉学生: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
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24-25(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总体来看,本节课有两个优点:
一是,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二是,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分析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如三大改造的实质),讲解过多,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2.对工商业的改造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现象。它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①②④③
4.1953~1956年,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①农业②工业③手工业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是在()
a.1955年b.1950年c.1953年d.1956年
6.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a.1950年b.1954年c.1956年底d.1978年
7.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此处隐藏4025个字……年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
(3)、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a、租赁 b、借用c、赎买 d、没收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实行农业合作化b、建立国营经济 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d、恢复国民经济
(6)、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a、互助组b、供销合作社c、生产合作社d、公私合营
2、 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
(3)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篇:三大改造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我国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经济上,我国经济仍然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随着土地改革的成功,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于是,我国决定进行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中农化”。在老解放区,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于是从1951年12月开始,党和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国范围内,在农村开展互助活动,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改之后的农村,集体化的农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冒进,在政策上加速合作社的发展,于是在合作化运动高潮形势的推动下,各地不顾实际条件是否成熟都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侵犯了富裕中农的实际利益,引起了他们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实行集体经济的原因,农村中又出现投机取巧、积极性不足的情况,又极力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而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也是实行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生产合作社,目的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放生产力,发挥他们固有的生产经营灵活、产品多种多样、能够适应人民不同需要和市场千变万化的需要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规模细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及封建保守、行会观念、生产盲目、自发倾向等弱点,改变旧中国小生产被压迫、受剥削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同样,由于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冒进,195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合作化高潮,由于对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估计偏高,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显得过快、过急,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修正,但也极大地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而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赎买赎卖”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将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同时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至此我国建立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彻底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上前进了一步。
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极力打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其采用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甚至采取强制买卖的政策,通过采取股份制及公私合营的政策,将私企、民企以及外资企业转移到政府手中。而对于企业主的政策,则是采取极为严厉的政策,将其控制在政府手里。这对于当时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都有极为不好的影响。 新中国的三大改造,本意上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到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冒进,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在之后的大跃进中,这些缺点全部变现出来,不顾客观规律,极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影响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第五篇:对教学系统设计三大理论的总结对教学系统设计三大理论的总结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理论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研究针对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即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信息的接受者。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信息源要编码;信息内容结构顺序要符合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且内容不宜过于密集;信息渠道要适合信息的获得途径;考虑接受者的特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有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行为主义理论提出将行为作为标准带入教学的设计与评判;认知理论是探讨学习者的大脑内部活动,如何更好地让学习者的大脑接受理解信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构建学习理论的区别是前者是学习者接受知识而后者是学习者探寻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如何激发学习者潜能。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有三,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时间中心模式是通过研究时间与学习程度的关系来通过合理制定时间以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任务中心模式研究通过何种方式促进学习过程;学习者中心模式注重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来使其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三种理论的认识。除了这三大理论,我认为还应该包括系统理论。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用到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中还应包括系统理论。
zad小编推荐相关范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第五课三大改造
性格的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
第五课三大改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