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08 07:11:18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精选多篇)(全文共6507字)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学校给我们推荐这本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让我们能在这里分享交流。我要成为怎样的老师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是步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也时常思考的问题,也并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也就没有很明确的方向。

这本书更多的是于老师的教育实录,包括课堂实录,也包括课后,亦或是私下于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也是给我们这些刚刚步入教育岗位的新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一剂良药,从实际案例上教给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读完书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于老师不像学生们的老师,更像是朋友,这让我想起在刚和班级孩子见面的时候,做自我介绍时,我也说过这样话:“我希望不仅可以成为你们的老师,更希望课下成为你们的朋友。”但我做的还是不够。

看了于老这本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做一个温厚、包容、调和的老师。要像甘草一样温厚。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

做一个关注、赞赏、尊重学生的老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我们班有个孩子行为习惯比较不好,平时批评强调的话也说了不少,效果堪忧,很偶然的一次在课堂上表扬了他,我甚至忘了表扬他的点在哪里,他回家很高兴的告诉外婆并且当晚书写自己擦了又擦,这也是后来跟家长沟通时了解的,所以孩子们对表扬的话更有动力,愿意去变得更好。

做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老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候说再多的话都比不上教师的行为世范,拿教室里的纸屑举例,第一天我弯下腰捡起他身边的纸屑,第二天小朋友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第三天第四天越你会慢慢发现,主动弯下腰捡垃圾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是呀这就是老师行为示范的力量。

“春雨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心对待学生,相信得到的将是丰厚的回报。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我所分享的所有内容,感谢老师们的聆听!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2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体育组读书体会

作者介绍:

于永正老师是一位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真谛,更是洞察学生心灵,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热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于永正先生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从事教师工作以来的经验和感受。在这些经验和感受中,“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作者从教的出发点和宗旨,也是作者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

推荐理由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有如下三点:推荐理由一:年逾古稀的于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做了全面总结,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对弟子、对千千万万教育同行说的话, 情真意切地写进了书里,也写进了无数教育人的心里。在于老师的书里,他把自己比作甘草——温和、包容、张弛有度,所以学生才会如此的亲近他,信任他。

推荐理由二: 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是这样说的: 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要“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强调要把握相对合适的度,犹如甘草的调和之效。比如,学生挨了于老师严厉批评后,于老师会在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找一个恰当的理由,郑重表扬这个学生,或者请这个学生帮忙做一件事,化解学生沮丧甚至抵触的情绪。

推荐理由三:学生喜欢的老师,还要做到童心不泯。“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是于老师对自我的总结。一堂中年级的作文课上,于老师和学生表演小品《傻小猴》。他亲自扮演“小猴”,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让学生们爆笑。他带学生们外出野餐。这些事例,让学生们觉得他们的于老师就是个“大朋友”,从而特别愿意亲近他。

感悟分享: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课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成绩优异。大学的时候篮球课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课,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

徐勇:看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 ……此处隐藏1458个字……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老师的朗读特别是小学老师的朗读是多么重要啊!想象课堂上师生书声琅琅、声情并茂吧,那该是多少美妙的碰撞!于老师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他几乎都先“下水”,心里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难易深浅、起承转合,都在心里了。“了然于心”、“成竹在胸”,走进课堂就有底气。于老师用实践告诉我们: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下水”的目的一是示范,二是激励,这不正是于老师行“无言之教”的为师之道吗?

于老师一生都在践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无论是他的人格魅力还是教学魅力都永远熠熠生辉,读于永正,读于永正的书,不断修行自我,不断完善教学。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共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4

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让我受益匪浅。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提问过,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做“甘草”。

甘草只是个比喻,对我来说,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挺有意思。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常言说:只要你微笑的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一定会回以微笑。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第二,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把课上的有意思。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虽是个平凡的小学英语老师,却也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于老师的这本封笔之作我收获颇多!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用童心润童心,要用真情换真情,要用行动推行动,要用激励促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5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让我受益匪浅。

怎样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提问过,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甘愿做“甘草”。

甘草只是个比喻,对我来说,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挺有意思。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常言说:只要你微笑的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一定会回以微笑。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第二,不断激励

马拉松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有趣的灵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虽是个平凡的小学英语老师,却也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于老师的这本封笔之作我收获颇多!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用童心润童心,要用真情换真情,要用行动推行动,要用激励促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6

本书我是从第三章开始阅读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简单的一个题目便吸引了我。齐白石作画求的是“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画牛像马,画樱桃像苹果,叫欺世;全似,画人把每根头发都描出来,就不叫艺术。如同白石老人做画,我们的为师之道,也在“似与非似之间”,即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书中讲了于老师自己指定的“教师约法三章”、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的课例、澳大利亚老师的课堂事例——《海盗的故事》、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外教的课堂、 英国教师亲吻母猪的课例,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课下,我们教师应该是“多变”的。

课堂上我们要“多变”,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应随时放下自己的“架子”,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多变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不同效果的课堂。如于老师在书中举的许多事例,利用多种教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和学生一起演歇后语故事;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动起来。

课下尽可能和学生在一起。或和他们玩,或与学生交谈,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此为“多变”。特别是关注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更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是的,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时,总是能够自然大方地和老师说话,而且语言风趣得体,你一定觉得这个学生非常棒。想让这样的学生更多,不就需要我们在课下多多的培养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书分享(精选多篇)(全文共650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