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地理学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理论文 篇一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
新课改指出,要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地理课程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等;获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运用地球仪和查阅地图技能,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等;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包括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基本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块,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舒适合理的地理课堂环境
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课堂环境是构成课堂管理系统的三个部分。如何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体系,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课堂环境分为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被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比如班级风气、师生关系、上课气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课堂内的外在物质基础。如教室的空间利用、硬件设施、座位安排、课堂纪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教师还需从改善这两方面的地理课堂环境入手。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物理课堂管理和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学科的授课,能够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整体协调者,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课堂管理风格是形成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状态产生不同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管理风格从行为上可以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从态度上可以分为积极的管理行为和消极的管理行为;从针对学生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可以分为预防性行为和干预性行为。通过不同的组合,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教师的不同课堂管理风格会在管理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变化。因此,任何一种管理风格都是优点与缺陷共存。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合班内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风格。
2、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地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必须让他们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含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传授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领会地理这门学科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环境的稳定性
课堂环境是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中学地理作为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其课堂环境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行为规范有着很大影响。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为教学互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影响具有负面情绪的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消极的课堂环境则会与之相反,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行动导向都会受到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地理课堂管理是否有效的体现之一。同时,由于人和环境能够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管理时需要有效调节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彼此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三、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优化策略
1、建立师生和谐沟通渠道
新课改强调老师的激励与引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课程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使自己与学生和谐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管”与“被管”状态,教师并未将师生平等的理念融会贯通。如今,教师则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赖。同时,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特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依据不同班级情况,建立合理的师生沟通机制,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给予及时反馈,将民主与平等的管理理念带入课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才能建立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地理课堂管理状态。
2、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常会对学生进行过度规范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级规范中,以“不能做某事”将学生行为机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内。这类规范的制定严重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地理学科,在制定课堂纪律时,必须确保纪律标准的可实施性。同时,让学生明确纪律的适用条件及违反后果,形成一定约束力。因而,教师在制定地理课堂行为规范时,应当将学生的行为标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在强制与民主间找到平衡点。而在课堂纪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对学生采取正向的强化方式和积极的惩罚方式,不能过度使用惩罚。以此,通过将管理重点放在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上,与学生共同建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
3、构建新颖的教学授课模式
地理论文 篇二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 ……此处隐藏15806个字……985,40(1):70-76.
4刘昌明,杨戍,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5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6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7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笔谈:90年代水文研究的若干方面,水科学进展,1990,1(1).
8杨戍,丁岩等。论水资源涵义。见: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4.
9刘昌明,刘苏峡。关于水资源涵义的商榷。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
10由懋正,袁小良。土壤水资源评述。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9-23.
11李宝庆。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见: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67-170
12刘昌明。土壤水资源评价。见:水量转换实验与计算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3汤奇成,周成虎。中国干旱地区水资源主要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见: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24-127.
14刘昌明,杜伟。系统分析在东线引江水量平衡中的应用。地理研究,1985,4(4).
15水利部。中国水资源评价。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16杨针良。中国冰川水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7杨川德,邵新媛编著。亚洲中部湖泊近期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18洪嘉琏。水面蒸发的计算。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99-202.
19陈刚起,刘兴士。我国三江平原沼泽的水文气候效应。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06-111.
20郑亿华,沈桑灿。岩溶水文模型。见: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51-157.
21林三益,黄庆岩。黔南安顺地区岩溶水运动与径流形成规律的初探。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83-89.
22刘昌明。自然地理界面过程与水文界面分析。见: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探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3张春岩。环境水文问题。见:杨戍,刘昌明,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81-185.
24杨凯,黄锡荃。上海嘉定县水资源水环境及对策的初步研究。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30-244.
25刘庆书等。大边地下水污染小区段差异分析。见:沈灿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69-273.
26牟海省。“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对山地、寒地和其它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1993年拉萨国际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地理学报,1994,49(1).
27WuRai,LiuChangming.ThreeInstrumentsinRainfall-runoffSimulationlaboratory.HydrologicalProcesses,1988(2).
28李宝庆,刘昌明等。零通量面方法的应用研究。见:谢贤群等主编。农田蒸发——测定计算。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
地理学论文 篇五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考上来,很多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就要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介绍记笔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观察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教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是记笔记的主要内容,起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二是根据教师的版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有利于理解知识内容;三是记下教师讲解的典型范例,以便加深对于知识理论的掌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学生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二。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这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将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有:①纲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大多数体现在教师的板书上。②列表法,这是地理学习中一种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区域特征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③图示法,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④是归纳法,把知识内容归纳出来,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当然,除了这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其它多种方法,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浅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史有军法指导学生。
三、图文转换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图表和数据,它们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镶嵌在各种图表中,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和数据去阐述、分析、判断各种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图文或文图转换的训练,培养他们读图、析图和绘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图文的转换时,可根据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读图析图解图这样的步骤,也就是首先要读懂图中各要素所代表的意思,再进一步分析图形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现象,最后再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例,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气压值的分布状况,了解图中低气压、高气压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这类图形是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基础。要解决这类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对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分析,再运用大气运动方面的知识,才能判断该图各点的天气状况。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理学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