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08 07:10:48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全文共7131字)

[编辑]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有哪些 篇一

1、水痘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乏力。

传播途径:通过与患者说话、打喷嚏或咳嗽的飞沫、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被褥及毛巾等感染。

潜伏期:12—21天,平均10天

隔离时间:疱疹干燥结痂后,居家隔离14天

2、流行性腮腺炎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的飞沫感染。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隔离时间:发后14天

3、流感 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发热>或者=38度、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乏力。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由于变异性快,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1—7天,(1—3天多见)

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2天

4、手足口 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疹、疱疹,可伴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

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

隔离时间:14天

5、疱疹性咽峡炎 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发热、惊厥、咽痛、流涎、拒食、烦燥不安等。

传播途径:主要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潜伏期:2—4天

隔离时间:14天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其他类

临床症状:眼红、分泌物增多、粘稠、伴眼睛刺激症状和瘙痒。

传播途径:病人用过的手帕、毛巾、洗脸的盆,或直接接触传染。

潜伏期:1—2天

隔离时间:10天

7、诺如病毒 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腹泻(次数>或者=3次/天),伴有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服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可经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形式传播。

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3天

呕吐物处理:学校(幼儿园)一旦有病人呕吐,应组织周围的其他健康人群先远离或者撤离被呕吐物污染的区域。

清理呕吐物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清理人员应佩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并穿好工作服、鞋套等。呕吐物的处理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漂白精以及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浓度有两种要求,一份含有效氯浓度5000mg/L,另一种含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

清理开始前,清理者要先用抹布充分吸取浓度为5000mg/L的消毒液,然后通过覆盖的方式,将抹布覆盖于呕吐物的上方,静置30分钟; 时间到后,用抹布将呕吐物充分包裹,置于污物桶,然后,往污物桶内倒入浓度为1000mg/L的消毒液,保证抹布及呕吐物浸泡30分钟,然后,将呕吐物和抹布做生活垃圾处理。

清理完毕后,对污染场所含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篇二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药物预防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着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

如何预防流感呢?

1、常洗手。

2、小心封闭的空间。我们应该做到每天让办公室教室等人多的空间多通风。也可以用淡盐水使你的鼻子经常保持湿润。

3、大量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4、不要总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5、别老坐着不活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病。

6、多吃维生素 ……此处隐藏2223个字……/p>

2、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的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球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的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他个体。

3、粪口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的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于发达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4、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通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脚气、细菌感染的脓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因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性传染疾病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5、垂直传染

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宫”的一种传染形式,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细菌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的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

6、血液传染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是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饮食传播)。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生物媒介等传播)。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接触传播)。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篇四

一、何谓传染病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2)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例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200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传染病。其中:

1、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专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范文。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哪些(新版多篇)(全文共713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