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毕业德育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毕业德育论文 篇一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61-03
大学时期是莘莘学子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正猛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永恒话题。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提出
每年栀子花的清香飘满校园的时候,又一届学子将要毕业离开母校,此时他们都会在校园合影,为大学生活留下最后的记忆。然而,近年网络上热传的一些接近疯狂的学生毕业照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早在2009年毕业季,一组“大学生往母校校名上撒尿并集体拍照”的照片上传网络,这次被称为是“撒尿门”的照片共有三张,照片上所有学生的脸部都经过马赛克处理,校名也被部分遮住,仅能看到“湖×××学院”字样。第一张照片上,一个身穿蓝色T恤和运动裤的男生正对着“湖”字做出小便动作,“湖”字上及地下有疑似小便的痕迹,该男生还转过头来望着镜头,旁边有个注解“就地嘘嘘”,在写着校名的石碑后,几位学生在观看;第二张有女生前去查看“湖”字上的印迹;最后一张是大家在校名后的大合影。由于校名被遮挡,在网友的人肉搜索下,有人贴出了湖南理工学院的照片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使得当事学校声誉备受影响。
2012年6月,另一组毕业照吸引了人们的更多眼球。照片的内容是暨南大学的毕业生合照中,学生手举写着毕业愿望的纸,上面印有不同的文字,写着“求、求富婆、求调戏、求你妹、求帅哥……”等不同字样,在镌有“暨南大学”的拱形建筑前合影;另一张照片稍远一点,加上了一条红色横幅写着:“暨大广告,你Fuck了我的青春!!!”这组毕业照上传之后就引发了网友对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浪潮般的争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不用对毕业生这样的行为大加批判,举“道德棒子”将其打倒。理由是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四年里,他们拥有的是一生中绝不可能再重现的酸甜苦辣。大学四年,是他们受禁锢最少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告别的时候,来这样一次“疯狂的毕业照”,似乎也不算过分。多少年后,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只要看到自己当年的毕业照,都会回想起当初的自己是多么青春飞扬、豪气万千、我行我素,可以成为毕业生的美好回忆。
另一种观点刚好是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大学生在母校的校名前撒尿,这是一种低级行为;暨大毕业照中每个人手上的“求……”字,映射出了一个个“跪着”的灵魂,是奴才的表现,是“低俗”行为,是堕落了。甚至有人将这些大学生称作“四无”新人,即没素质、没教养、没文化、没道德!这样的学生也算是大学生,是时代的悲哀!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非常规的毕业照,学生行为好像已没有理智,接近“疯狂”,不妨叫“疯狂的毕业照”。本人认为,这些疯狂的大学生毕业照已超出了道德底线,它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道德的缺失、优秀传统道德缺失和道德标准的缺失。我们对这些“疯狂的毕业照”不能只是骂或笑。当前大学生的毕业照,无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照的不是一个班,照的是当代中国青年、照的是当今社会。所以,我们要从理性角度去思考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找出其根源,想出对策,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
二、道德教育缺失是疯狂毕业照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首先,当前高校对现时代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未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存在着回答苍白或说服力不强的问题,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其次,高校缺乏一支专业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队伍主体构成存在着部分兼职人员并且业务量大,导致教育效果偏低。
在毕业照的争论中,一些大学教师及媒体,用卫道士、道德禁锢、老顽固、伪君子等词语来反对批评的声音,鼓励或肯定大学生的出格行为,并以自由、宽容、开放等词句来包装。有一位副教授说批判者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别人,有些大学生根本就不认为这两张毕业照有任何问题,他们只是认为批判者是老顽固、旧思想、思维等等,看不惯他们的新生事物、新生力量,认为别人根本不该、不配批评他们。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部分大学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根本没把道德当回事,缺少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思想放任自流。试想,如果这些学生的父母花了很多钱,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到毕业,看到自己的孩子说自己被学校“Fuck”了,还说自己“求、求富婆、求调戏、求推倒”,这些父母会怎么想?
(二)社会道德的缺失
大学和社会间的“围墙”已经灰飞烟灭。社会负面风气使得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大学生趋于务实。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它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一些大学生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旦精神防线出现缺口,他们便会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歧途。加上现代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受到伪科学、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明显,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庸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
(三)优秀传统道德的缺失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且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 ……此处隐藏16243个字……。低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基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多种升学渠道。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其整个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
二、美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国学习的典范。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是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与重点。以职业群为单位的教育模式是美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始。美国学生从九年级开始,就可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提升。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低层次职业集群进行了解,一直延续到完成该职业所需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终身教育思想贯穿于美国的职业教育上生涯。
美国是单轨制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放在综合高中内来进行,综合高中提供给学生的职业课程是其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学习学术课程的同时,综合高中的学生还可选修职业课程进行学习,为今后就业或者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高中为有志于从事某一职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了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工作背景体验。综合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美国每年的“高考”进入综合大学继续学习,同时美国各地方的社区学院、技术学院以及部分企业大学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参照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出了“技术准备计划”。美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是“2+2”。把高中的后两年教育和中等后教育的前两年衔接起来,也就是把高中阶段后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此期间获得副学士学位或全国承认的技能等级证书。美国的中等后职业教育可以通过2年的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选择在社区学院学习两年后,获得大专文凭,继而获得所学专业的副学士学位。
三、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在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主要以“能力本位”为主线,同时强调“专业对口”的培育模式。目前,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五年一贯制为中心的衔接;以推荐和选拔为中心的衔接;以编入制度为中心的衔接。
1.以五年一贯制为中心的衔接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色鲜明的是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即准学士学位制度,中高等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连接纽带是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接受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后续深造,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具备硕士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已经获得准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专攻科学习,年限延至七年可获得学士学位。
2.以推荐选拔为中心的衔接
高等职业专门院校接收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职业科推荐与选拔的优秀毕业生,为此类学生提供继续学习与深造的平台。这一制度主要针对职业学校希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已经步入社会并具有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但想重新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社会人士。这一模式使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的联系和体系化效果显著。
3.以编入制度为中心的衔接
高等专科学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的4年级,可接受通过相关考试的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编入,并继续完成学业,毕业时学生可达到准学士学位水平。这一制度,满足了职高毕业生想升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拓宽了职高毕业生的升学途径。高等专门学校大多数采取的是五年一贯制,中专三年,大专两年。后期的大专两年,日本称其为短期大学,还可以采取招收毕业于高中的专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学生直接编入的形式。
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注重能力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学制衔接、师资力量、教学和课程设置及学分制认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几点启示
德国、美国和日本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和经验中对我国有很多有益借鉴,我们要从中受到启示,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1.完善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包涵了诸多环节,如若没有法律法规来支持这项职业教育改革,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
2.加强政策引领,落实政府层面的衔接规划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涉及面较广,只有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才能完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分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一,要唤起全国上下对我国职教体系断裂现实的高度重视。其二,要在调查研究和实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衔接政策。最后,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要做好相应地监督和保障工作。
3.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拓宽中职升高职渠道
我国高职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其招收大量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制度并不符合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所以,我省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同时考虑高职人才选拔和中职健康发展两个方面,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建议采取保送、对口升学、推荐等途径和方式,增加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力度,做好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我省可以尝试实行中职优秀毕业生的保送制度,可以将中职院校中一定比例的品学兼优、技能突出、愿意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直接保送到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和深造,引起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要逐渐增加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学生数量,同时还可尝试赋予企业一定的入学推荐权,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省还要改革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以职业技能衔接为主导,将高职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职业技能竞赛和是否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持续培养。
4.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我们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不要将这两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要将职业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次。要以职业集群和集群课程为参考,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衔接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卫红 邓志军。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特点及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 (3).
[2]王辉。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雪花。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研究――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的启示[D].信阳:河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毕业德育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